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办。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光纤之父”美誉的高锟曾发表过一段关于文学的话。他认为,文学是包括科学、经济等领域的心灵之窗,它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修养、气质在内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人们缺乏这一扇窗子,将会在功利社会迷失,缺乏精神的支柱。在中国发展昂首步入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化为脚步坚实的行动,文学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更为全面的作用,它作为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者,展现时代发展的精神脉络,显示出汉语言强大的生命力。 大湾区不少作家已走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岭南文化核心圈,粤港澳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共生共荣。文化相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应有之义。9月26日,由广东省作协、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办。会议以“推进城际合作 共建文学湾区”为主题,汇聚了粤港澳乃至全国文学和学术界的智慧,探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11座城市的文学合作长效机制,强调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文化意义,展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在华语文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而探讨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的可能性。 去年12月21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并从粤港历史、港澳经验、深港个案等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共性与个性深入论述,探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上表示,选择在深圳召开两次峰会,是因为深圳具有天然的地理、人脉和历史传承的便捷优势。深圳是湾区的桥头堡,从这里出发,搭建湾区文学共同体是深圳的使命。在这里,把各个城际之间的文学力量、文学集体、文学资源很好地汇集,使得深圳成为一个文学聚集和创意生长之城。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除了经济互补之外,其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也日益密切。香港作联会长、香港艺发局顾问潘耀明认为,大湾区不少优秀的作家已经走出去面向世界,例如,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的《旷野无人》前几年翻译成了法文,作品引起很大的反响。他提议,可以设立大湾区文学专版,优秀作家的作品可以同时在大湾区的主流报纸刊登,各个湾区城市互相合作、交流,共同推广大湾区的文学发展进程。 培育属于大湾区的文学刊物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而且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如何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建议,除了通过建立“9+2”联席会议的制度,建立常态性的互访交流机制之外,还可以依托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杂志、文学奖,建立大湾区文学微信公众号等。他认为,文学杂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行,每年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精品文章,将它们翻译为英文,择优出版,让它们代表中国新形象“走出去”,向世界文学发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声音。 峰会着重探讨了粤港澳三地十一城的文学合作长效机制,努力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发展。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认为,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从某种意义上,它在文学上的发展和经济是不匹配的,追溯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阵地。他提议创办一本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实力的文学刊物,做到湾区的话语权能够和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一致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倡议书。由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宣读,倡议书倡导,建立粤港澳三地十一城市文学合作长效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文学会议或论坛,不断加强文学交流互动;通过共建城市文学活动载体,互通文学作品发表渠道,不断完善文学交流平台;通过轮值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不断推进文学联动,构建粤港澳三地文学界交流合作新格局。培育清新刚健、多元蓬勃的大湾区文学生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使之成为华语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枢纽。据悉,下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将在澳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