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话剧《四世同堂》剧照。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供图
座无虚席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幕起、灯亮。“祁老人什么也不怕,只怕活不到八十岁,庆不了八十大寿。可就在他七十四岁的这年夏天,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地流着,青山还在天光下雄伟地立着,卢沟桥的炮却响了……”寥寥数语,由段奕宏饰演的说书人便将观众带入烽烟乍起的北平。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呈献的经典话剧《四世同堂》近日在香港上演。
20世纪40年代,作家老舍以自己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为独特视角,写出了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被称为“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
“老舍先生的小说有80多万字,读完需要好几天。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将这些故事呈现给台下的观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直言,剧目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把老舍笔下的市井生活复原到舞台上,立体化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现北平民众在战火中的挣扎与坚持。
老北京的文化风情、大时代下的人性刻画、老舍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舞台上,祁家、冠家、钱家院落和胡同景象跃然眼前,不同人物的命运与家国情怀缱绻交织,犹如一场白描式的“群像写生”,展现出抗战14年间中国人的坚忍和顽强。
演出过程中,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的演进高低起伏。脆弱的知识分子、正直的底层平民、可耻的反派人物……大家时而为演员们的精湛表演鼓掌喝彩,时而因剧中角色的悲剧结局潸然泪下。
“我的八十岁,我的四世同堂……”随着祁老人悲怆地说出最后一句台词,全剧终了。观众愣了几秒,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香港市民许女士带着读初中的女儿一道观看,她表示,演出长达3小时,原来以为女儿会坐不住,没想到她完全沉浸其中,还觉得结束得有点太快,意犹未尽。“女儿说,仿佛那段只在书本上读过的历史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十分震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四世同堂》正是展现抗战烽火下,北平胡同里普通百姓血性与风骨的经典名剧。“这场演出意义非凡。”许女士认为,该剧有助于香港市民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屈辱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香港青年杨晧晴特意带着自己珍藏已久的老舍原著《四世同堂》前来观演。演出结束后,她将小说与话剧宣传册一同抱在胸前,背对舞台来了张自拍,又在朋友圈的照片旁写道,“在香港,看到了战火中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坚守,今晚令人感动。”
2012年,《四世同堂》首次来港演出,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追捧,公演场次的门票全数售罄。阔别13年后,该话剧作为“国风国韵飘香江”品牌重磅力作,再次登上香港舞台。
公演前夕,约600位香港师生受邀来到剧场,参加《四世同堂》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活动。跟随田沁鑫的导赏,师生们观看了《四世同堂》的两个演出片段。有中文教师表示,话剧虽然没有明确描绘抗战胜利的场景,但其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和抗争意志,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田沁鑫认为,《四世同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中包含着活生生的中国人形象、精彩的中国故事以及坚韧的民族精神。
据了解,话剧《四世同堂》于2010年在台湾首演,至今已走过70多个城市,累计演出超过400场,未来还计划赴海外演出。
另外,演出期间,“家国史鉴 和平芬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图片展也在香港文化中心展出,珍贵的历史资料供香港市民免费观看,旨在传承家国记忆,弘扬和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