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民革珠海市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游艇产业,推动“两杆”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指出,所谓“两杆经济”是指钓鱼的钓竿、帆船的桅杆,就是要把40英尺以下的中小型钓鱼艇、帆船作为我国发展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钓鱼艇和帆船运动的火热发展,“两杆”经济也逐渐受到更多游艇发展城市的重视。
据了解,我市平沙游艇产业园,近年来重点发展游艇、水上运动器材、船舶等的制造及其配套产业。引进超过10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的游艇制造及其配套的企业,并于2008年经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为中国第一个游艇专业镇。成功申报广东省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并获批设立“海洋工程装备材料国家中心”,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具竞争力专业镇。目前,平沙游艇产业园已发展成为国内设立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游艇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平沙镇游艇产业相关企业共77家(其中两家上市游艇制造企业),其中,游艇制造企业23家,游艇配套企业44家。
民革珠海市委员会表示,多年来,我市以平沙游艇产业为载体,致力于打造“游艇之都”,但由于近年来的市场环境、相关政策等原因,平沙游艇产业园区至今未在市场上达到业内预期的品牌、经济效应。去年在我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游艇产业发展大会上,珠海和三亚、厦门、宁波被定为我国首批游艇“两杆”经济试验基地,共同为未来中国游艇“两杆经济”的推进探索发展路径,寻求创新发展机制。为此,首先要破除人们对游艇认识上的误区,除了高级豪华游艇,也有钓鱼艇、帆船等大众休闲运动的一些产品。
经深入调研发现,目前我市游艇产业和“两杆经济”发展主要面临政策瓶颈有待突破,配套基础设施欠缺,公共码头不足,消费理念有待引导和激活,游艇消费税负过高,游艇出海面临较多制约等问题。为此,民革珠海市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将公共游艇码头、休闲客船码头、旅游船码头列入港口规划或港口建设发展指导性文件;充分预留公共游艇码头、休闲客船码头、旅游船码头岸线。及早规划,分期建设大体量、安全、实用、停泊价格低廉、靠近城市的公共游艇码头、下水坡道、临时停泊区、陆地干仓,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供40英尺以下的大众化游艇停泊和上下水,为大众化游艇消费创造基础条件。着力解决船闸问题,加大对内河航道、船闸出口的疏浚工程。整合鸡啼门南面水域的零星码头,打造珠海西岸的第一个公共游艇码头示范基地。尽快解决游艇产业工业用地问题。
二、积极配合推动产业政策落地。要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快促成游艇产业的相关政策早日出台,协调航道部门及海事部门,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联合经贸局、海事局、海关、边检、港口等部门,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游艇驾驶、航行等相关法规,突破制约游艇产业发展瓶颈,占领国内游艇产业发展先机。
三、减免降低税负。建议取消10%游艇消费税,以此鼓励大众参加游艇垂钓和帆船运动。
四、试点出海便利化。推行备案制,后置化管理;乘游艇出海,不需边防查验,只需向海事局报备;开放可通航水域,达到环保要求的游艇按照适航等级航行,跨省域航行不受限制。
五、加快金融支持力度。参照住房、汽车按揭贷款模式,尽快推出针对个人和企业的游艇贷款产品,建立完善多层次、专业化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游艇与赛事培训、观光旅游和金融保险等融合,加强游艇产业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连接。
六、尽快实行“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港澳具有万艘规模的游艇体量,而我市具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岛资源最多的城市,尽快开放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市场潜力巨大。同时,研究建设港澳游艇维修基地试点,为我市游艇制造业企业拓展业务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激发游艇产业活力。
七、建设国际化的游艇度假小镇。选取一个综合条件好的海岛(如桂山岛),作为游艇消费发展的试点大平台,核心功能包括:水上运动、水上乐园、游艇海钓、水上水下休闲度假、渔村体验、海洋康养、海洋文化演艺岛、房艇慢生活、游艇4S店等内容,形成集高端制造、研发设计、展示交易、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游艇综合基地。